密謀滅秦之事。
一個國家,一支軍隊,倘若沒有足夠的糧食,不戰自潰將是必然的結局。
以秦國現在的生產力,以及耕地面積,在被封鎖的情況下,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前線戰事,以及底層黎庶的需求。
這樣的秦國,豈能不崩潰?
「范蠡,如你所言,秦人這般不遺餘力的徵召兵馬來抵禦我吳軍,甚至於還採取避而不戰的戰法,屬於飲鴆止渴。」
「正是。」
范蠡笑了笑,說道:「大王,在缺乏糧秣的情況下,秦人勢必出戰,不然等待他們的,便是死路一條。」
「為謹慎起見,大王還應該增益糧草於漢中,滅秦之後,缺衣少食的俘虜甚眾,秦國民生凋敝,千瘡百孔之餘,也難免會有餓殍遍地的景象出現……」
「善。」
范蠡的這一番分析,已經讓慶忌為之茅塞頓開了。
常言道,人是鐵,飯是鋼,一頓不吃餓得慌。
秦人再頑強,再同仇敵愾,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,豈能繼續作戰?
為了避免類似於歷史上的長平之戰,不得不坑殺降卒的情況,慶忌需要早做準備了。
……
時間進入吳王慶忌二十二年,即公元前492年,農曆五月中旬。
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後,年邁的齊侯杵臼,在召陵大會諸侯後,終於組織諸侯聯軍,浩浩蕩蕩的南下伐吳。
這一次,諸侯合縱伐吳,共計有十六個諸侯國,分別是:齊、韓、趙、魏、智、范、中行、中山、燕、宋、魯、衛、陳、鄭、曹、許,還有一個周王室。
周王室且不說,後邊三個諸侯國,原本是吳國的附庸國,只是臣服吳國沒有幾年,所以向心力不夠。
十六國諸侯聯軍,共計戎車二千餘乘,兵力超過三十五萬!
在這其中,光是齊國便動輒十萬之眾。
因為這一次的諸侯之長,是為杵臼。
作為被天子致伯的「霸主」,杵臼又怎能不出力最大?
此時的杵臼,已經不記得,自己會盟過多少次諸侯了。
就跟昔日的仁義霸主宋襄公一樣,他的霸業,似乎是有名無實的。
但,杵臼相信這一次自己一定會成功!
只要擊垮吳國,取而代之,齊國便能恢復齊桓公時候的霸業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!
這正是杵臼的畢生夙願。
所有諸侯聯軍,盡皆匯聚於召陵,杵臼於是發號施令,開始調兵遣將。
三十五萬的人馬,分作兩路,一路軍馬進攻吳國的中部防線襄陵、沙丘,另一路軍馬,則是進攻吳國的東部防線,淮水一帶。
為保證聯軍的糧道沒有後顧之憂,以及確保各個諸侯國的利益,吳國的一眾北方附庸國,還會被聯軍所瓜分……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我的書架 電腦版 手機版:https://hkm.888bft.com/